近日,多位吉林大学研究生反映称,学校要求搬入的新竣工的公寓,前几日仍在装修,非常担心新宿舍的室内空气质量。
学生自己买甲醛检测试纸测试发现,房间内的甲醛浓度已经接近了国家标准的临界值;有衣柜中甚至测出了0.36mg/m³甲醛浓度,属于“严重污染”。
“学校先后委托了三家检验测试的机构对宿舍室内空气质量进行了检测。按照2003年实施的《室内空气品质衡量准则》,甲醛的标准值为不超过0.1mg/m³,北苑三、四学生公寓的室内空气质量检验结果都是合格的。”学校提供的检测报告数据显示,有两个房间的甲醛浓度为0.09mg/m³ ,一个房间为0.1mg/m³。
那么,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测试标准和规范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测试了衣柜内的甲醛严重超标,而学校的测试则是放置在宿舍正中央。
我觉得,这一细节问题倒是次要的,透过这件事,我们正真看到的纠纷其实在于:学生想着能安全一点就安全一点;而学校回应里透露出来的态度则是:只要不突破国标底线就好。
平心而论,不要说是学生宿舍,就是我们自己在租房或者购买新房的时候,一般也对新建或新装修的房间格外敏感,这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大众心理反应:人们越来越注重身心健康。
尤其是对于甲醛,近年来因为中毒事件多发,大众逐渐重视,甲醛成了是一个被动普及的化学名词,也是一个被大众高度关注的词。
就在前几日,杭州租客张先生委托检验测试的机构对出租屋的空气质量进行仔细的检测后,发现房子甲醛超过标准了,但出租方自如却不认可。双方的矛盾纠纷,其实和吉林大学学校和学生之间的矛盾有着诸多共同点。
与其说,双方都是在纠缠于甲醛检测的权威性、方法和国标线,倒不如说学校和企业都是在不约而同地宽于律己。事实上,吉林大学所引用的《室内空气品质衡量准则》,几年前就已经传出在修订的消息。2013年,住建部就已经批准《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其中甲醛由原来的0.10mg/m³调整为0.08mg/m³。
2019年,住建部发布《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标准》,其中明确医院、养老院、幼儿园、学校教室等建筑应符合I类公共建筑的规定,要求更高。
另外,关于室内空气质量,还有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个人体感。不光甲醛,如果种种刺鼻的味道,是显而易“闻”的,也已然让学生无法安心居住。
无论从过去的眼光还是当下的眼光来看,0.10mg/m³是个最基本的、有争议的底线,是个勉勉强强的及格线,学校不能用这个标准去给学生兜底,也无法兜底。
作为学校,秉着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于新宿舍甲醛的标准,只能比市场化的标准更严格,而不能过于勉强,甚至去打标准的擦边球。
这也是为什么,大众一般对高校的食堂有更高的期待,总觉得高校食堂应该比街上普通的饭店更卫生、更健康。高校面对的是非常集中的学生群体,一旦出事就不是一个两个人的问题,而是容易让问题成规模地显现,代价很大。
近年来,随着很多高校扩招以及大规模建设新校区,匆匆入住的现象并不罕见。类似问题也不只在一个学校发生。
面对学生的疑虑,学校怎么应对、解决,考验的不单单是学校管理者的科学知识和法律素养,更考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性化考量,而后者,往往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