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我国拥有一批以专业方面技术为特长的文职将军科学家,其中多数是被授予少将军衔,少数几个被授予中将军衔,而只有一个被授予上将军衔。
作为我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他还是我国惯性技术学科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国家微米纳米技术的主要倡导人。
1931年2月3日,他出生在六朝古都——江苏省南京市,父亲是教师,祖籍四川江津。
中学的时候,他是在重庆度过的,曾就读中央大学附属中学(青木关袁家沟校区)。
21岁的时候,适逢全国院系调整,他正好从南京大学工学院(调整后为南京工学院,现为东南大学)机械系毕业。
后来的1957年,他得到了奔赴前苏联留学的机会,被派往该国学习先进的机械技术。
在异国他乡的四年,他非常珍惜出国攻读的时光,一边跟着导师刻苦学习,一边广泛阅读专业刊物、掌握前沿新知。
30岁那年,他从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毕业,获得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大家要知道,前苏联的学位制度很严格,博士学位是世界上最难拿到的,多数成绩优异的中国留学生都只拿到了副博士学位。
回国后,他一直在国防科研系统工作,从基层技术探讨研究岗位干起,后进入科研管理干部之列,直至担任国防科工委主任长达十一年之久。
在他从事一线研究的艰苦岁月,知情人士至今还传颂着这样一个趣事:“他经常提着拖鞋到研究室、车间去搞科研生产。”
他长期主要是做制导武器的陀螺仪、加速度计、惯性平台系统等的研制工作,参与了战略导弹的研究、设计、试验和卫星发射的组织领导工作,为中国导弹精确精准发射做出了杰出贡献。
1979年,他主持完成的“气浮陀螺加速度计”、“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均获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二等奖;“静压气浮技术及其在惯性器件中的应用”获国家国防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这些成果曾应用于我国中远程运载器制导系统,及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载器。
他主持研制成功国内首创的“液浮惯导平台系统”,并成功地运用于我国战略导弹潜艇水下发射。
在国外记者笔下,他被称为东方的“尖端科技和光学仪器专家”、“国防工业专家”。
除此之外,他还曾获得国家863计划特殊贡献奖及何梁何利基金年度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多项荣誉。
在各项战略武器研制工程建设项目攻关的同时,他将学术上的成果及时总结,不但著有《精密物理运动精度与刻划技术》、《惯性技术文集》、《工艺与新技术革命》、《现代质量观与可靠性研究》等多部,也曾出版译著《光学仪器手册》,还写有《精密物理运动精度与刻划精度研究》、《惯性平台伺服系统模块设计》、《仿真技术与导弹飞行试验》等大量的论文和技术报告。
1986年,他和其他专家组织起草制订了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多年来组织领导中国的战略导弹试验、核试验和卫星发射试验及重大国防科研试验项目。
由于他为军队科学技术工作做出的卓越成就,1988年9月,他被授予中将军衔;仅仅六年之后,也就是1994年6月8日,他又更进一步,被晋升为上将军衔。
同时,他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曾担任中国惯性技术学会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等社会兼职。
离开国防科学技术工作主管领导岗位后,身为总装备部研究员的他投入了培养人才的工作中,他不仅兼任国内多所名牌大学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而且还在清华大学做博士生导师,一边带博士研究生,一边著书立作,为祖国的尖端科学技术人才梯队成长和科普事业发展继续不辞辛劳,殚精竭虑。
3、南大拾忆 “将军夫妻”里的丁衡高校友:历经风雨,方成大事-微信公众号:南京大学
教育公务科技界观察者 力量均衡及良性循环理念提倡人 代写方案、文稿及优化简历